当前位置: 首页» 新闻动态» 各地动态» 漳州三平寺游记

各地动态

漳州三平寺游记

作者:校友之家 发布日期:2012-12-17

秋天来了,中国蜜柚之乡—平和管溪蜜柚成熟了,应校友蔡惠安邀请,校友会决定组织漳州平和三平寺及采摘蜜柚自驾游。

20121014日,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早上,在林安基会长的带领下,厦门校友会一行30余人一同驱车前往平和县风光秀丽的三平风景区游玩。经过2小时的跋涉,我们终于站在这座闽南著名的佛教古刹面前了。这里香火鼎盛我早有耳闻,亲历其中,倍觉所言不虚,在人潮奔涌的古刹之内,我的双眼所及,是一片瑞气氤氲。

三平寺寺内供奉义中大师,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“三平祖师公”,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。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,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,诞生在福唐县,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。义中聪明过人,从小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过目可记诗文。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,义中大师率领众僧尼,跋山涉水,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。只见这里青山绿水,风景秀丽迷人,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,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,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。寺院倚山而建,坐北朝南,前低后高,群山环抱,茂林修竹,玄泉飞瀑,四季如春,是闽南粤东极具魅力的宗教朝圣、旅游度假胜地,年入境人数超过60万人次。

进的景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三平祖师公跌坐汉白玉雕像,他身披镏金袈裟,神态安详而又端庄,雕像的两边是香炉,香烟缭绕。绕过祖师公雕像,千年古刹三平寺跃入我们的视野,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“三平寺”金字横匾,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,灿烂夺目;山门屋脊上,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,对着一幢小宝塔,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,大有腾跃晴空之势。我们进入山门,步入天井。天井两侧是莲花池,沿着中间的石板路直进,登上台阶,便是整修一新、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。大雄宝殿面宽三间,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,两廊对峙,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。我们二进“祖殿”,即“广济大师义中”的殿舍。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,我们须从边门步人长廊,方能抵达殿堂。殿堂面宽三间,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,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,高一米多。据说雕像关节能活动,只要有人为之支撑,即可站立,别具一格。三平寺的最高处,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“塔殿”,我们欣然登上台阶,从边门进人殿堂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,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跌坐像,塑像造型优美,头戴僧帽,身披袈裟,面容慈祥可近可亲。这里香火最盛,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,人头攒动,水泄不进。这塔殿的正中,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,构造极为雅观别致,碑文称之为“宝盖”,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。据传,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,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。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,故这里香客云集,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。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,都是明、清重修殿宇的碑记。

出了三平寺,导游还告诉我们:义中大师刚到这里时,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,极为贫困落后,缺医少药,许多山民贫病交加,被迫背井离乡,往外逃荒,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。他来到山民中,向老百姓问寒问暖,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,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“太祖拳”和“少祖拳”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,籍以健身防病,博得当地百姓的欢迎和赞赏。听完这些,做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,我们感觉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。

之后,我们又驱车前往校友蔡惠安家采柚子,品尝天下第一蜜柚。平和蜜柚是漳州平和县的地方名果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,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。中医理论认为,柚子味甘酸、性寒,具有消食健胃、生津止渴、化痰止咳、滑肠通便之功效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柚子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,维生素C的含量较为丰富,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B2、钙、磷、铁、糖等的含量也较多。另据有关科研专家推测,新鲜柚子的果汁中,可能含有类胰岛素的成分,可降低血糖

在小蔡指引下,我们来到他家的蜜柚园。眺望四野,蜜柚树一丘丘,一垅垅,整整齐齐,层层叠叠。树上悬挂着一个个金黄色十分诱人的蜜柚。我们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,一弯腰钻进了蜜柚林。小蔡现场给我们讲解蜜柚的种类,如何挑选可口的蜜柚,话音刚落,大家就以家庭组合开始采摘比赛了。我已经迫不及待打开一个亲手摘的蜜柚,住在田边品尝起来了。屏息凝神,柚香醉人心脾,让人宠辱皆忘,仿佛让人进入一个奇异的世界。回首看着校友们忙碌的身影,与这美妙的风景,俨然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风光图。

采柚归来,我们在小蔡家举行校友会临时会议,林安基会长对校友会今年的工作做了简要总结,然后校友们对校友会将来发展深入讨论,各抒己见。傍晚时分,校友们满载而归,唱着欢乐的歌曲行进在回厦门的路上……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(撰稿人:徐丽林)